中、大班游戏活动:皮筋变变变 ——比七巧板更有趣的图形建构游戏
竹行幼儿园 龚艳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4-5岁的幼儿应能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比如正方形是由四个角、四条边构成的,且四个角一样大,四条边一样长。对幼儿来说,使用直尺测量长度或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那么为了使幼儿真实地感受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除了用眼睛看,是否有其他途径呢?众所周知,刻度是测量最直观的表达,正方形是由闭合的直线构成的。两者结合,我想到了皮筋和钉格板。一方面,皮筋是闭合的,符合后一个条件;另一方面,若是将钉格板上的钉子横竖均匀分布,便可以当作刻度使用,符合前一个条件,且比直尺更加直观。综上,让幼儿用皮筋在均匀分布的钉格板上建构图形,既符合其“做中学”的认知特点,又能够让幼儿科学地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我找来了有一定厚度的泡沫垫,先将其四周的长度进行等分,再把彩色塑料图钉按标好的刻度均匀钉在泡沫上(确保牢固),形成格子状。另外,由于中班幼儿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若一开始就让其通过单纯地回忆几何图形的形状来建构相应的图形,会超出其能力范围,反而挫败其积极性。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纸质的图形卡片,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其中的一张卡片并参照其形状慢慢地尝试建构,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该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长度、角度、边、对称等。当幼儿已经掌握了教师提供的所有卡片形状的特征后,同伴之间可以进行互动,比如一方随意抽出一张卡片另一方立即用皮筋建构出相应的图形,或者同伴之间比赛看谁先完成。
效果:
一、直观地感知单个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幼儿的智力既不来源于主体,
也不来源于客体,而是来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 因此,动作是数学认知学习的基石,幼儿的智慧是幼儿动作结构逐渐内化的结果。通过在刻度化的钉格板上用皮筋建构几何图形,幼儿对图形的基本特征有了更加直观的感知和理解。比如,在建构长方形时,幼儿通过数钉格板上钉子的数量就可以知道该图形各个边的长度并做出比较,直观且准确地发现长方形对面的两条边长度相等,相邻的两条边一长一短,长的边称为“长”,短的边称为“宽”。另外,建构时要横平竖直,否则就建构不出长方形,而是他们以后要学到的“四边形”了。
二、 生成了多个几何图形的造型游戏
七巧板是大家公认的图形建构工具,体现了幼儿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设计的这个游戏也能发挥七巧板的功能,甚至超越了七巧板,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更广泛的促进作用。当幼儿能够熟练地用皮筋建构出想要的形状时,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单个图形的建构了,他们开始尝试将多个图形进行组合,形成新的造型。比如:
房子 蝴蝶
卡车 船
也许大家会认为,这些造型用七巧板完全可以建构出来,那么皮筋和钉格板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前者是现成的图形卡片,游戏者只经历了图形之间因位置变化而带来的造型艺术,而后者需要游戏者先在大脑中将所要构建的造型表征出来,然后用皮筋分别建构相应的几何图形,并探索各个图形的位置,其过程远远复杂于前者,对幼儿能力的锻炼也更多元。当然,这个生成的过程是因人而异的,中班发展相对较快的幼儿和刚升大班的幼儿均可尝试多个几何图形的造型游戏。
三、 制作简单,易于推广
由于该游戏材料完全可以自制,泡沫板也可用硬纸板代替,所以制作材料方便易取,制作过程不复杂。当我班的这个游戏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时,其他班的教师争相模仿,该游戏迅速在幼儿园中、大班流行起来。